《典故、意象、象征:圣经预言研读法》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2025年第二季度4-6月
第8课
《在《诗篇》里(上)》
5月17日~5月23日 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来9:11–15;诗122;诗15;诗24;出33:18–23;诗5;诗51:7–15。
存心节:
“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他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写在额上。”(启示录14:1)
作为复临信徒,我们习惯在旧约故事中寻找于〈启示录〉出现的象征,好帮助我们弄清其中的含义。然而,故事并非唯一可靠的信息来源,象征的运用在整本《旧约圣经》的各种叙述形式中都有体现。
〈诗篇〉就是一个尤为丰富的信息来源,它是一部神圣的诗歌集,探索了许多人的经历,以及人与上帝之间可能发生的互动——从对罪恶与苦难的绝望,到在祂面前无拘无束的喜乐,以及祂反覆应许的赦免和救赎。
细读〈诗篇〉,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细节会让〈启示录〉这卷书变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启示录〉第14章,描写上帝的余民教会在地上最后的工作。
上帝末世的子民被赋予了与古代以色列人相同的使命:我们要成为照亮万民的光,要向所有人发出最后慈悲的呼召——要敬拜并顺服创造主。
在这卷上帝的歌本中,有些细节会让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理解并欣赏我们在地球历史最后时刻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本周学课,为5月24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5月18日
第8课 在《诗篇》里(上)
【我们的大祭司】
当摩西监督会幕的建造时,他不能随心所欲地采用自己喜欢的设计。上帝已经给了他蓝图。“要谨慎做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中我们看到,会幕的样式源于一个 (出25:40)从〈希伯来书〉更崇高的实体——天上的圣所。
阅读来9:11-15,这一段是关于基督在天上圣所中作我们的大祭司。基督正为我们做什么呢?
地上的圣所以其惊人的细节之处预表了耶稣,从祭司到祭物,从家具到其他设计细节,这一切都在诉说着耶稣。显然,〈启示录〉中也充满了圣所的异象。经卷一开篇就提到了金灯台,在第4章中约柜出现,另外还有多处与圣殿相关的典故。如果我们不了解旧约的圣所,就无法理解约翰在描述异象时所要表达的意思。保罗曾写道,以色列人“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10:11)。
我们可以从研究圣殿的细节中学到很多。在〈诗篇〉里,我们发现一种理解这些细节的重要方法:看上帝的子民如何与圣殿产生联系。我们可以窥见大卫如何理解圣所和其中的事奉,也能看到在上帝子民的信中对于弥赛亚将为他们成就之事的回应。不仅是圣所的样式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耶稣,对于那些理解上帝借助圣所赐下之教训的人,我们透过深入挖掘他们的个人经历,就可以为我们自己,并为经营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汲取经验。
阅读〈诗篇〉第122篇。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去往“耶和华的殿”(圣殿已不复存在,即使我们在同一地点重新建造,也是毫无意义),但经文中有哪些地方能让我们大受鼓励?特别是在理解基督为我们成就之事方面?注意其中有关平安、稳妥、赞美和审判的主题。
星期一 5月19日
第8课 在《诗篇》里(上)
【在锡安山上】
在〈启示录〉第帝的子民站在锡安山上。原本的锡 14章中,我们看到上安山位于今天耶路撒冷旧城的西边,人们认为那是上帝宝座所在之处,或是上帝与祂子民同在之地。后来,位于摩利亚山上的圣殿山也被称作锡安山。
换言之,与〈启示录〉中绝大多数的关键场景一样,约翰也是用了圣所的语言来着重描述上帝在末世的余民。感谢羔羊,上帝的子民如今正在祂的圣山上!
阅读〈诗篇〉第15篇和24篇,大卫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请将他在〈诗篇〉中的回答,与启14:1-5提到的那群站在锡安山上的人作比较。你发现了哪些相似之处?如何才能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天父的名刻在他们额上究竟是何含义?(启14:1)
〈诗篇〉中对于获准进入上帝的同在普通的罪人眼中看来,大卫的在之人的要求相当高。我们中间有谁可以凭着良心说自己向来行为正直?或是做得到心里说实话(诗15:2)?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不动摇”(诗15:5)。如果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犯过罪,那么真理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1:8)。
只有一个结论:是羔羊使我们能站在锡安山上。大卫的〈诗篇〉并没有提到羔羊,但祂却突然出现在〈启示录〉第14章中,就好像〈启示录〉14 帝的羔羊站在锡安山上,就在圣所章是在回答大卫的问题。如今上中,我们也可以站在那里,因为祂完美的公义已经因着信归在我们身上。我们可以“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来10 :19、20)。如果没有耶稣的宝血,我们还会有希望吗?一丁点儿都没有!
想想《圣经》中有关战胜罪恶的应许 。为什么我们即便拥有这些应许,仍然无法达到耶稣为我们所树立的榜样那般完美?为什么我们需要祂无瑕疵的生命来代替我们?
星期二 5月20日
第8课 在《诗篇》里(上)
【我们心中的律法】
聚集在锡安山上的余民,他们的额头上都刻着一个名字:天父的名和羔羊的名(未必是两个不同的名字,因为耶稣正是天父的形像)。在《圣经》中,“名字”不仅仅是人们互相称呼的名号,它更代表着品格。时至今日,在许多文化中,仍然会用“好名声”来形容一个人的品格高尚。
阅读出 33:18-23;34:1-7和诗119:55。当摩西请求看见上帝的荣耀时,上帝应许向他显明什么?当上帝向摩西宣告祂的名时(出34:5),又发生了什么?
有人将上帝的荣耀描绘成一种无法接近、极其耀眼的光辉,这显然是恰当的。但上帝的荣耀远不只是视觉上的显现,祂的荣耀就是祂的品格。同样,上帝的名也是如此。
当《圣经》写到余民的额头上刻有上帝的名字时,并不是说他们的额头上真的有字,而是指祂的品格被刻在我们的头脑和心灵中,这样我们的生命就能反映出上帝的爱与品格。我们已被吸引亲近上帝,我们爱祂是因着祂的身份,以及祂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上帝是在摩西领受另外两块十诫石版时,向摩西描述了祂自己,而十诫正是以文字〈启示录〉第的形式彰显了上帝的品格。同样在 14章中,那群额上有着上帝之“名”的人,正是“守上帝诫命”的人。再来看〈希伯来书〉所说的:“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以后就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来10:16、17)这段话是多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福音的意义:尽管上帝的律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但我们仍需要祂“不再记念”我们的罪。
上帝的名就是祂的品格,祂的道德律法就是祂品格的写照。那末世时站在上帝圣山之上的人,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对上帝的爱,并透过对上帝律法的顺从将其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得救是因着信而非律法,那上帝律法的重要性是什么呢?(参见约壹5:3)
星期三 5月21日
第8课 在《诗篇》里(上)
【〈诗篇〉第5篇】
阅读〈诗篇〉第5篇。在这首诗中,大卫对失丧之人和蒙救赎之民作了强烈的对比。请将这首诗与启14:1-12进行比较。你发现了哪些相似之处?它们如何帮助你理解,成为上帝末世余民运动的一员,究竟意味着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大卫坚持说,恶人“不能与你同居” 的意义就是要让上帝住在祂的子民 (诗5:4)。建造会幕中间,而且在基督徒的国度中也是如此(参见启21:3)。那些想要接近上帝宝座的人必须是得赎之民。
同样重要的是,大卫在诗到了敬拜,而敬拜正是善恶之争的 5:7中讲核心问题。〈启示录〉第13章五次提到“敬拜”,三天使的信息呼召这个世界去“敬拜那创造”万物的上帝。大卫告诉我们,他“敬畏”上帝,而余民的信息则呼吁世人“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归给他!因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启14:7)。
而且,〈启示录〉第民,他们的口中“察不出谎言” 14章中的得赎之 (启14:5)。他们所说的都是真的,他们的言行反映出上帝公义的品格。而大卫指出,恶人的“口中没有诚实”(诗5:9)。
约翰在〈启示录〉这一重要章节中所呈现的场景令人惊叹:就是罪人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有幸站在上帝面前 。他们并不是凭着自己的功劳赢得这一权利,而是因着上帝的羔羊——那位公义的人子——与他们站在一起。他们得了饶恕和赦免,不再需要背负自己的罪责(比较诗5:10),因为上帝的羔羊已经替他们承担了(对比赛53:12和林后5:21)。
上帝的名一旦刻在你的心上,你就很难保持沉默 。上帝的子民将以“大声”(启14:7)发出最后一道怜悯的信息 。“凡投靠你的,愿他们喜乐,时常欢呼,因为你护庇他们;又愿那爱你名的人都靠你欢欣。”(诗5:11)
试想你站在一位圣洁且完全的主面前接受审判,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逃不过祂的眼睛。这一幕告诉你,你是多么需要基督的公义?
星期四 5月22日
第8课 在《诗篇》里(上)
【以你的道教导罪人】
在赛6:1-8中,以赛亚在异象中看到主坐在宝座上,在他被告知他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之后,他便回应上帝的呼召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也就是说,当他知道自己已经与上帝和好时,尽管依然深知自己的过失,但他已经预备好为主做工了。
我们不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得到救赎,又怎能向他人传扬救恩呢?透过对耶稣以及祂为我们所成就之工的信心,我们可以获得救恩。
阅读诗51:7–15。在自己的罪被赦免和洁净后,大卫承诺做什么事?
人被呼召进入上帝的同在,最终是为了奉差遣出去 。上帝以祂的智慧,吩咐得赎之民向这个堕落的世界发出祂的声音。到了某个时刻,祂的子民在地上的影响将会尤为强烈。启18:1告诉我们,祂向这个堕落的星球发出的最后呼吁将会照亮整个世界。
“人一旦归向基督,他的心中立刻会产生一种愿望,要使别人知道他所找到的耶稣,是一位何等宝贵的朋友 。他们对得救和成圣的真理是不可能秘而不宣的。我们如果已经披上基督的义袍,心中充满了内在圣灵的喜乐,是不可能默默无言的。我们既尝过主恩的滋味,知道主是美善的(参诗34 :5),就必然会表达出来。我们会像腓力找到救主时那样,邀请别人也到祂面前来。”——怀爱伦,《喜乐的泉源》,原文第78页。
〈启示录〉第14章中的三天使信息是以“永远的福音”(启14 :6)为根基。也就是说,在关于“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启14:7),或巴比伦的倾倒(启14:8),或拜“兽和前兽像” — (启 福音的基础,即在耶稣里的 14:9)的信息尚未宣扬之救恩,就已经宣扬开了。如果那些传扬三天使信息的人都没有得到在耶稣里的希望和应许,以及耶稣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么他们所发出的信息和警告也就没有意义了。没有“永远的福音”,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话可说。
要知道,在三天使的信息还未宣扬之前,我们就已被引导去关注“永远的福音”。这点说明这一真理对于我们所信的一切有多么重要?
星期五·5月23日
第8课 在《诗篇》里(上)
进修资料
“大卫的〈诗篇〉描写了属灵经历的全部过程;从良心自愧自责的深处,直到最崇高的信心和与上帝交往的最崇高境域。他一生的历史,说明了罪只能带来羞辱和灾祸,然而上帝的慈爱和怜悯,能达到罪渊的极深之处;信心能使悔改的人,得享作上帝儿女的福分。在上帝圣言所包含的一切应许之中,这是一个最有力的凭据,足以证明上帝的信实、公义和立约的慈爱……
我 …… 向我的仆人大卫起了誓;……我的手必使他坚立,我的膀臂也必坚固他 。……我的信实和我的慈爱要与他同在,因我的名,他的角必被高举。我要使他的左手伸到海上,右手伸到河上。他要称呼我说:你是我的父,是我的上帝,是拯救我的磐石。我也要立他为长子,为世上最高的君王。我要为他存留我的慈爱,直到永远,我与他立的约必要坚定。’诗89:3-28”——怀爱伦,《先祖与先知》,原文第754、755页。
讨论问题
❶在履行上帝与我们所立之约的事上,人类一直是可悲的失败者。“合上帝心意”的大卫,虽然犯过一些大错,但仍被上帝大大使用,来向我们传达救赎的条件。从何种意义上讲,大卫预表了那位代表我们完美履行与上帝之约的耶稣?为什么说耶稣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❷〈诗篇〉中的哪些段落对你大有帮助,或有特别的意义,因它们能反映出你曾有过的经历?
❸为何〈诗篇〉如此频繁地提到圣殿?从大卫对圣殿的热爱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这些教训如何帮助我们更珍惜在耶稣里所拥有的一切,要知道我们的大祭司“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罗8:34)?我们作为被救赎的人,为何仍需要基督在天上为我们代求?
❹根据上述怀爱伦的文章,在你经历过罪的“羞辱和灾祸”之后,上帝是如何抬高你这“悔改的人”,让你“得享作上帝儿女的福分”?